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审议中指出,过快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界定政府、家庭和市场在养老问题上的边界,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银发”需求。面对“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而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局面,需要重新审视现存人口政策。
辜胜阻认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基数大、比值高。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总量超过日本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3.26%,高于10%的老龄社会标准3个百分点。二是老龄人口增长快。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超美国总人口。三是在结构方面,需要特别照顾的“失能、高龄、三无、空巢”四类人群多。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过2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300万,“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一半以上。四是城镇四二一家庭结构弱化家庭养老。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四二一家庭格局使年轻人无力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压力。五是老年人口相对劳动年龄人口比值快速上升。据统计,目前5个劳动年龄人口养1个老人,预计到2030年2.5个劳动年龄人口养1个老人。劳动力供给和养老资源同时减少会形成“用工荒”和“养老荒”,而且许多地区面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巨大“缺口”。六是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我国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速度非常快。
辜胜阻指出,过快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形成了“银发经济”的巨大需求。据国家老龄办研究,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人民币以上,可解决上千万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老年群体消费需求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还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照料方面需要大量长期护理、生活服务、养老助老、生活用品、旅游娱乐、体育健生、精神慰藉等多种需求。“银发”需求正催生一个潜力极大的国内老年消费市场。当前,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受到养老供给严重不足的制约,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一些地方“一床难求”,“养老难”又浮出水面。同时还存在养老服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辜胜阻认为,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科学界定家庭、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边界,处理好三者关系。依据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家庭在养老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能有效弥补家庭做不了、不能做的养老“空档”;而老龄产业的市场化则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高端需求,克服政府养老只能保证老年人低端需求的缺陷。因此,应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培育壮大老龄产业,努力提高与需求相匹配的养老供给。为了缓和“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而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的局面,要重新审视人口政策,积极应对快速涌来的“银发浪潮”。
辜胜阻强调,破解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难题,需要采取多项综合措施。一要弘扬孝亲敬老传统,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心理赡养仍然是子女们无法避免的问题。适应少子化家庭结构变化,要全力打造家居与社区照顾、上门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二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社区照料和护理康复服务。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原则,建设和改造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服务之家等社区设施,组织集体性的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心理咨询辅导,保障老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老年医疗保健,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三要鼓励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需求。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集生活照顾、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养老机构,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推进养老机构现代化管理方式,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经营管理机构,增强养老机构自身的发展能力。四要实施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老龄产业。探索新型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养老产业。营造新型的老年消费环境,培育老年消费市场。五要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增强“制度养老”的保障能力,同步提高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和救助水平。六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和专业护理人员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刘江日 马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