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作秀,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一个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的闹剧,挂着羊头却卖着狗肉,追求的就是眼球经济。一个是多少带点枯燥的科学研究工作,需要的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臆想。但原本如此枯燥的考古活动如今却因为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的出水而变成了一场娱乐盛典。
12月23日,负责运送“南海一号”沉船的“重任1601”巨型驳轮在大海中缓缓前行。当日,“南海一号”离开“生活”了800多年的海域,驶向28海里外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预计,此次航行将进行6至9个小时,于24日凌晨抵达“水晶宫”前的临时码头。
“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的效果图,“水晶宫”将模拟南海海水环境,不让沉船散架,供考古和参观。届时,游客将在水下观看古沉船。
为了整体打捞这艘普通南宋商船,广东方面不仅支付了1.5亿元的巨额打捞费用,还同样耗费了1.5亿元建设了光彩夺目的“水晶宫”供其安家,耗资如此巨大的考古活动,估计也只有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才能承担得起。而打捞现场,可谓是佳宾云集,不仅有各方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有有关方面邀请的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们,一时间热闹非凡,多家网站更是全程跟踪,现场直播打捞进展。媒体在报道时也大多声称“‘南海一号’沉船装载文物八万多件,而且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可能超千亿美元,‘堪比水下兵马俑’”。更有媒体从该船早期出土的一根金腰带展开丰富的联想,认为“南海1号”不是商船,而是一艘载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的官船。“这艘船不是驶往东南亚地区的商船,而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元兵追杀,预备外逃至越南之船。”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举与其说是“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的展示,不如说是广东当地政府意欲“考古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来提高当地知名度,拉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作秀,更是炒作。
把考古当作“作秀”,也并非今天才有的事情,“第一”、“首次”、“重大”的考古新闻在我国已经渐成常态。好像不是“第一”、不是“首次”、不是“重大”就不能证明这个文物应有的价值,就不能充分肯定这次考古活动的地位。于是做不了世界第一,也要做个全国第一,再次也要宣称这是南方地区或者北方地区第一之类的。这让人联想起了几年前备受国人关注的四川三星堆考古活动,也是刚刚启动,初见端倪,就被媒体炒作得如火如荼。有媒体说,“三星堆与外太空神秘宇宙有着密切联系”;有媒体说,“三星堆是外星人的杰作”,“三星堆是杂交文明”;还有媒体说,“三星堆古国可能是世界朝圣中心”。大家愈演愈烈,越说越玄,导致互相攻击,最后当地的官方媒体四川日报不得不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告诫《莫把考古当“作秀”》才平息这股浪潮。可见科学是科学,娱乐是娱乐。用炒星的办法来宣传考古,肯定会误入歧途;反之,拿考古的严肃态度去炒星,自然也绝不会心想事成。
“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的确是我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沉船所在地的一件喜事,媒体给予适当的关注也是必要的。“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确实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海一号”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获得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信息,进一步了解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就可以一拥而上的吹得天花乱坠,比喻说有媒体为了证明“南海一号”价值非凡,报道说““南海一号”沉船装载文物价值可能超千亿美元”,不知道这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是怎么算出来的?绝大部分文物都还没有挖掘出来,怎么可能就已经得知了价值会超过千亿美元?而且一船宋代的“外销瓷”又是如何堪比 “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
考古发掘的过程是科学论证的过程,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虚假。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媒体这样的报道,不仅误导了广大的读者,也会打乱其发掘计划,更会使考古工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真想为“南海一号”做点事情的话,还是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好好研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个珍贵的文物。(余宽宏)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