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证券日报》头版整版刊发《关于每人发1000元的深度思考》一文,认为给每人发1000元,是政府的还富于民。是扩大消费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同时还具有熨平社会贫富差距,让人人真正分享改革成果的政治学、社会学意义。(1月21日《证券日报》)
作为每一个普通百姓,有人给自己发钱了,当然是好事,恐怕没有人会说,“我不要,请你给别人吧。”但是,为什么还有人反对,想必任何一个理性的人,或者具有一定生活常识的人,都会问,“这真有用么?”
笔者认为,每人1000元这种看似“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往往却是漏洞百出,最经不起推敲的办法。政府发红包刺激消费的例子确有此事,日本、台湾、香港都这样做过。但是我们有没有追问,他们发完之后的效果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了达到了政策预期。
此外千元的标准是如何计算得出的,在报道中说,“如果说每人发1000元不行,那么每人发500元可以吗?300元也可以啊!这样的发钱且不是为了发钱而发钱。早将作为一项政策出台应有的科学论证、对于实际效果的考量、操作标准的划定抛在了脑后。
在我国如此广袤的国土上的众多人口,是否是真能保障人人皆可得,而不是会最终变成了某些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或仅仅变成了给公务员、国企职工的追加薪水。那些逃脱计划生育的隐性人口、往返于城乡间的流动人口、边远山区的贫苦人口等等,能否真正成为这项政策的惠及者呢?
一千元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大,在现在普遍价格高起的生活环境中,一千元能维持多长的购买时间。而又如何保障当这一千元发到百姓手中时,商品价格不会也跟着水涨船高;如何保障本来旨在促消费的金钱发放,不会大量的又回到银行变成了个人存款;更为重要的是,当一千元的政策效应期过后,是不是我们又不回到了原状,依然面对的还是消费不振,居民购买能力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样的千元红包政策,并不是久旱之后迎来的大雨普降,而是沙漠里的几滴甘露。若要真正的刺激消费、增强国民的购买能力、缩小贫富差距,还需要重建国民对于消费、对于市场的信心,换句话说是,国民今后对自己生活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获得,来源于强有力的国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来源于使众多国民能够长期的、有效的、公平的参与到国民财富的分配中来,而不是这样每人一千的一刀切的一次性买卖。更是来源于,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摆脱世界工厂的廉价打工经济,去提升国家的产业等级与实力,为国民财富的增加提供强大的造血动力,只有蛋糕变的大了、多了、营养更高了,国民的购买能力才会显著提升。政府的还富于民,确实是对民本政府应有的要求。但是,我们要考量的是,这样的还富应当有一个长期的制度做保障,并提供政策法律上的依据,使民众真正做到有恒产,不同自身的恒产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不受非法剥夺,并获有多种政策提供的保值增植途径。(王海越)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