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近日公布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44%的医生认为执业环境“良好”,44.8%想放弃医师执业,91.9%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4月26日《新京报》)
我们不能不辨析清楚,医师协会的这种调查本身就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内的调查结果都会如这般显示———对收入不满者众。比如在医生们拿来比较的教师行业,教师们也在抱怨待遇问题———《人民日报》曾报道,华东师大承担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课题对9个省市区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社会地位的满意度偏低,对经济地位的满意度严重偏低。
还比如,2006年《决策》杂志的调查显示,公务员对工作环境、福利保障和职业责任感满意度普遍较高,但也表达了对“微薄收入的不满”。
基于这个调查带有自当评委的行业局限,和“不知足”并趋向利益索取表达的真实目的,可以得出结论———这涉嫌是个伪调查。所以当医生们苦着脸抱怨收入低时,公众都笑了。
从那新闻留言跟帖的网友拍砖中,就能管窥到公众对医生们的“愤懑”所持的认异感。因为,至少此前,在不少医生们显性收入的背后,常常隐匿着医药行业那些几乎成公开秘密的“提成”与“红包”的隐性收入。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那些有这种嗜好的医生们却以为公众不知道,所以拿表面上工资条那些数字来与人对比,抱怨付出与报酬不相符。
在这个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感到执业时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认为医疗纠纷问题是影响执业环境的主要因素。这些认识,如实反映了个别医生对自身职业身份和当下医疗环境的认知紊乱,他们只把执业环境归结到社会问题,而没有意识到是自身的肌理问题。在“红包”潜规则和医生开药提成并行的服务环境里,在动辄几百万元的“天价药费”发生的拜金生态里,在能出现一天28小时治疗时间的管理混乱里,你让公众怎能保持打心眼里尊重医生职业的心态?又怎能不发生医疗纠纷?
医生不是不可以涨工资,也不是不可以提高待遇,但前提是要做到此次医改要达到的目标:医药分家,让公众就医花费归于公益性质和价格公平;要做到提高医德,肃清不良医风,以消除令公众一边愤懑却又无奈盲从的“红包”土壤;要做到对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有效有力治理,以剔除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灰色杂质。
只有做到让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医生们归于职业天性和法律的约束,让公众就医花费与得到的服务相符,他们才有资格谈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相符与否。而这些,在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也仍需政府行政作为为其注入真正的变革动力。
- 2009-04-27以为腹泻降火女子如厕晕倒 医生提醒是低钾血症
- 2009-04-27医生哭穷与百姓看病贵
- 2009-04-23穆托姆博自封盖帽王 退役后或归国当内科医生
- 2009-04-22日本一妇产科男医生15年间多次酒后接生
- 2009-04-21乡村医生
- 2009-04-20医生提示美白护肤品可能诱发女性闭经或不孕
- 2009-04-20医生提示男性饮酒过多也会患乳腺癌
- 2009-04-20医生提示六类人易患胰腺癌需警惕早期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