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式”评奖何时休?
www.fjnet.cn?2012-09-19 16:59? 徐 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孩子就读于福州市某重点小学的陈女士抱怨道:“今天征文比赛,过几天又画画比赛,举办方的名头不小,门槛却很低,交20元就可以参加。获奖率还挺高,一个班50多个孩子,40多人参加,有时候能有30多人获奖。孩子还小,都很当真。我们也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活动多了,真有点不胜其扰。”。(《福建日报》9月19日) 不知道陈女士是真明白还是假糊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那里是在“评”奖,分明是在“买”奖!我们对林林总总评奖满天飞忧虑的同时,更要冷静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敛财式”的评奖项能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为何不少人明知其含金量极低甚至就是一本假证书、一尊假奖杯,一个假称号,却趋之若鹜地投其怀抱? 近些年来,众多冠名“全国”、“国际”之类的才艺大赛此起彼伏,参赛学生也是趋之若鹜。在热热闹闹、林林总总的大奖赛背后,参与各方逐利心态一览无遗:举办方把它当成敛财的工具,家长和学生看重的是奖项。现而今,在不少地方,拥有多少获奖头衔往往成为学生择校升学的“敲门砖”。在此情况下,如果仅仅花一些钱买一些奖,就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资本”,对家长们的诱惑就可想而知了。 我国青少年问题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对此现象作出这样的评述:“孩子的荣誉感是很强的,但要培养他们通过老老实实的努力得来。荣誉一旦与钱权相结合,就会后患无穷。”可谓一语中的。假如某一天,孩子们一旦看透了这些“获奖证书”的真正份量,认识到荣誉是可以用钱来买,不知道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更不知道这种伤害会延续到几时。再者,如果任由这样的大奖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时间长了必然是“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不仅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不公正,更严重伤害了权威比赛的公信力。 如果我们单纯指责这些名不符实的大奖赛,或者家长们跟风获利的心态,并不能触及事件的根本。因为,在此类事件的背后,如果说有谁缺位了,那就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往往会想方设法为子女今后的前程“贴金”,即便明知这些获奖证书的含金量不高,也心甘情愿付出不菲的金钱。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各类大奖赛无疑还有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蛋糕是很诱人的,谁都想从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时候如果政府相关部门没能起到应有的监管职能,那么必然会造成混乱和泛滥。 从根本上讲,遏制“敛财式”评奖,一方面,需要广大家长和学生转变观念,拒“买奖”于门外;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关部门尽快从准入、评估、监督、审计等关键环节入手,从源头上彻底整治有名无实的评奖。相信一旦无人喝彩,没了市场,这些变味的“敛财式”评奖也就会自动消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8]老教师痴迷获奖是“证书时代”的悲剧
- [ 05-18]治理“山寨奖项”要严打更要反思
- [ 05-18]“证书人生”更多烙印着个体认知偏狭
- [ 05-18]“奖痴”何止是一个杜老师?
- [ 05-17]谁造就了“现代孔乙己”?
- [ 05-17]“获奖专业户”是评奖乱象的缩影
- [ 04-16]“盛世中华”评奖涉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