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拿在手上,放在身上,其他人本无法接触,再说信息的发送得经过主人的确认,由主人控制,可是一些手机却特别的“灵敏”,一不小心碰到一个键,马上就触发。甚至乎你不要什么动作,就象定时炸弹一样定时的引发。这一发带来的是用户的损失,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
以往设置“吸费陷阱”只是“山寨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款名牌手机也加入其列,只要到市场购手机不论是价格高还是价格低,不论是名牌还是杂牌,都有可能购上“陷阱”机。手机“吸费陷阱”无处不在,无机不有,防不胜防。
有关部门打击“吸费陷阱”从来就没有停过,还曾规定:SP收到用户服务申请后,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可是只要用户不小心点击到收费菜单,没有任何回复确认的操作,马上话费单中就会扣除相应的费用,“二次确认”空有虚名,反而迷惑了不少人。
“吸费陷阱”看似是厂商和SP所为,其实只是表面,真正要把猎物捕到手,并非他们实现的了,最终还得经过移动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如果不扣费,你纵然就是设立再多“陷阱”也是白搭,而移动运营商不会白给你“猎物”,按照约成互为得利,据反映: SP商和移动公司一般五五分成,SP设得“陷阱”越多,威力越大,移动公司获利就越多。由此不良商家敢设“陷阱”,关键有移动公司的代收,代扣作后盾。
手机“吸费陷阱”由来已久,此类现象屡禁不止,深受用户诟病,可是从没见那个运营商为此受到处罚,也没见那个负责人受到查处。运营商这源头不禁,就是不断的曝光,不断的发文禁止又有何用,大大小小的“陷阱”还将出现,而且遍地开花。
' />4月8日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揭露了一些国产品牌手机靠内置收费菜单诈取用户钱财的下三滥伎俩。这种强行收费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手机都有,每个手机都有。”2009年12月,记者在市场上购买了10款国产手机,并逐一进行测试,发现全部都内置了各种名目的收费菜单。内置收费菜单最多的一款竟然有154个,最少的也有55个。这些收费菜单如同一个个收费陷阱,手机用户一不留神,钱就被扣走了。
这种违背消费者意志的谋取钱财行为是相当明显的欺诈,堕落到靠诈骗赚钱境地的居然不全是人们一向深恶痛绝的山寨手机。在已经被曝光的作恶者名单中,不乏此前名声很响的正经国产品牌。而且,从央视调查的结果来看,很难再用“极少数”这种惯用的打马虎眼的词汇来替国产手机的整体形象开脱。若有哪一款手机敢于喊出“我没有内置收费菜单”,那么根本不需要拿什么镶嵌钻石、卡车碾压、光能发电来充当噱头,只要一条“我不吸血骗钱”的货真价实的承诺,就足够大火特火一阵子了。放弃了诚实信用的底线,又缺乏过得硬的软硬功夫,某些国产手机只能是越疯狂越早亡。
某些国产手机为什么如此不争气?很明显,靠下三滥的手法来钱更容易。形成一个高水准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产业链条很难,但在这条低水平的产业链条中加入靠内置菜单蒙钱的创意和功能,却成了一件让各方高度亢奋,并且实现起来顺风顺水的事情。没有其他理由,利益均沾、共同分肥而已。手机制造商对自己的品牌信誉已经无所谓,而且有理由答复消费者“这不关硬件的事儿”,研发设计者乐得从“赃款”中分得一杯羹,增值业务提供商自以为躲在黑幕背后,电信运营商在撒手不管的同时更容易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在一个只有消费者充当冤大头的游戏里,每一个作恶者都会充满干劲儿。
这样看来,合伙谋杀国产手机的不仅仅是手机制造商自己,功劳还应当分配给手机产业链和手机业务链上形形色色的参与者。尽管说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经济,但是依靠商家们的道德来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靠不住的。看看手机制造商就明白了,为了一点靠内置菜单赚取的利益,他们已经不惜“自杀”。不自爱的商家,死不足惜,市场也正是用这样一种效应来实现优胜劣汰。但是,一个产业的灭绝恐怕还是让人唏嘘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切不能拿消费者的权益来垫底。于是,我们终于还是想起了监管。消费者的力量不足以自保,于是央视在节目中问道:这么多品牌的手机长时间的蒙蔽、坑害消费者,为什么没能得到制止和纠正呢?
市场的混乱处,隐隐必有监管的缺位。不仅仅是手机会坑人,电台电视台那些明显的弱智问题一遍遍重复,最终是要诱人拨打付费电话以骗取钱财,还有种种类似的问题,它们又为什么没能得到制止和纠正呢?市场经济下,政府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要通过监管造就公平公正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商家自身。从内置吸费菜单的问题来看,如果有严格的监管在,国产手机行当的“自杀”行为可能就会来得慢一些、缓一些。
下一页:国产手机何以在蝇头小利面前沦陷?
田德政:国产手机何以在蝇头小利面前沦陷?
大多国产手机设有收费陷阱,手机被内置了很多功能齐全的菜单,而且很多主菜单当中都藏有收费条目,这些菜单由于是生产商预先设置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自行删除。只要一经点击,在没有任何提示和确认的情况下就会被收费。(5月8日央视《焦点访谈》)
从央视报道中可以看出,在这一个陷阱布设的过程中,可谓是许多商家一条龙合作,联手对消费者进行围追堵截:方案商、生产商、经销商、运营商、手机增值业务供应商各司其责,变着花样行骗,而后各自分得一杯羹。整个过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难怪有人指责,这跟联手“抢劫”有何区别?我们不禁要问,国产手机何以在蝇头小利面前集体沦陷?
这些年,除了手机收费陷阱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愤懑外,垃圾短信横行、虚假广告泛滥……这都折射出监管的不力。对于手机内置,工信部在《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定制话机不得内置固化的SP代码、SP服务链接以及SP客户端软件;定制话机应以说明书等方式履行告知义务……这些规定不可谓不全面、不具体,可是究竟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据此进行严格管理呢?究竟是有背后存在利益的纠葛还是有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同时,按照工信部的职责,他们有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可是在这个庞大的陷阱中,却没有看到相关部门的影子。手机方案商、生产商等固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运营商的支持,他们能骗到钱吗?难道监督部门对此真的一点都不知情?
其次,惩戒这些欺诈行为的措施过于温和,也助长了这种欺诈行为。工信部《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中,对内置固化的SP代码、SP服务链接以及SP客户端软件的;未履行告知义务的,“责成定制方和移动电话机生产企业进行整改,并视情况给予通报”。这种拿鸡毛掸子“惩罚”,对于那些不法分子来说,根本不具备震慑力。如果有更为严厉惩处措施,相信他们也不会这样胆大妄为。
这些年来,国产手机为什么老是落败于国外对手?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道德伦理的缺失,使他们不走正道。为什么国外有些生产商没有出现这些龌龊事?他们不想赚钱吗?想!但他们知道品牌是几代人心血浇灌出来的,他们把目光放在永续经营上。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却目光短浅,杀鸡取卵,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准则,而如此缺德的行为,又怎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又何以做大做强?
这样的欺诈行为,相信在媒体的再次披露下,一定会有部门强力介入,很可能会在全国刮起一场整治风暴。我们期待风暴过后,不仅仅把灰尘暂时吹散,而是绿树成荫,从此不再有沙尘。也期盼我们的消费者能够增强维权意识,消费者权益保障部门能够多为消费者利益着想,共同把掀起一场消费维权风暴。在此,也忠告那些手机厂商,不要把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华商报)
' />莫名其妙“被服务”、被扣钱,用户自然怨声载道,可运营商也好,手机厂家也罢,甚至包括相关监管部门面对投诉众口一词:这事他们管不着。
这事真的管不着吗?
据分析,这种陷阱之所以频频出现,症结在于所谓“手机增值业务服务商”通过利润分成诱惑手机厂商在内置程序中做手脚,而这条并不算隐蔽的利益线,原本有许多“婆婆”可以去管。
首先,增值业务服务商本身就有个准入的问题,只有合法经营才可获得准入资格,设置陷阱赚取非法利润,显然不应该获得这种资格,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督理应到位。事实上,要找出非法经营的增值业务服务商再容易不过——把那些带陷阱的手机菜单翻出来,不就一个也跑不了?
其次,手机入网都要通过认证,这类带陷阱的手机能够获得入网资格,本身就是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而获得入网资格的手机被某些人形容为“没有一部不内置收费陷阱”,可见这种不作为,已到了严重的地步。
其实这种内置收费陷阱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的电信发展史上都不同程度存在过,为遏止这种行为,许多国家采取了重重挂钩负责的办法,即出现手机内置陷阱产生的费用,网络运营商首先负责赔偿,如此则网络运营商必然对入网手机加强监管,防止这类带陷阱的手机流入,手机被管住,增值业务运营商就算贼心贼胆都有,也只能徒唤奈何。
事实上在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目前通行的是“签约制”和“手机和服务套餐捆绑”的做法,手机原则上不单独出售,而是和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捆绑推出,即购机入网,专机专网,每台售出的手机都是入网手机,且只能在规定的网络服务中使用,如此一旦发生奇怪费用,谁该负责便一目了然。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风波几乎波及所有国产品牌,且几乎不牵扯任何国际知名品牌,这等于为洋品牌做了一次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广告。脸是别人给的,市场是自己丢的,某些厂商捡芝麻丢西瓜的做法,最终也只能是害人害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