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8日报道(记者 吴洪)“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既能挖掘出文化内涵,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举两得。”15日,省人大代表、泰宁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杨华英说。

杨华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泰宁县围绕“历史民俗、地学生态、慈航宗教、红色苏区、运动体验、文化创意”六大功能布局,从“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文体设施、体育健身”七大类别策划推动实施了26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文化旅游业风生水起。

“但对于多数山区县来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是最大的难题。文化旅游业需要好项目来打响品牌,需要人才来规划推动,需要资金发展壮大。”杨华英建议,今后在发展海西文化产业时,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税收扶持力度,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集聚效应。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6日报道(记者 周思明)

省人大代表黄月莹建议,引凤需先筑巢,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发掘,善待文化人才、珍惜文化人才。要把文化人才问题提高到教育与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中。政府应像重视经济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引进。

我省应制定有利于文化事业长期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认真制定扶持政策,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挂钩定报酬,以级定酬,拉开档次;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有突出贡献文化人才的奖励、特殊急需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资助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如建立文化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高级文化人才生活补贴基金并专款专用,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6日报道(记者 李珂 郑璜)

“福建精神是福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福建文化的精髓,高扬时代精神,努力把文化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上来,全面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如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烈建言,焕发激情,升华共识。

高扬福建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令代表、委员们激情洋溢:“福建精神是福建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我们要以时代精神为引领,走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省之路,创造文化新活力。”

“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是一条短腿,福建精神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省人大代表、漳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蔡丽石羡建议,将2012年确定为我省“文化建设年”,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福建精神,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广阔胸怀推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代表、委员们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今年我省要完成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大家认为,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激发文化企业活力。

省政协委员、篮球比分直播: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要改变我省文化团体散、小、弱的现状,要调研筛选,确定有竞争力的项目,加大投入。省人大代表、仙游县副县长王建煌建议,区别不同情况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种剧团,省财政每年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采取措施防止专业人才流失。

代表、委员们说,报告提出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名家大师,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省人大代表、莆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光大说,妈祖文化对台作用突出,建议在岛上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名家工作室,做大做强妈祖文化品牌。


挖掘特色资源 提升竞争优势

代表、委员们说,福建精神的提出,说明我省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只有具备强劲的文化竞争力,才能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发展文化产业,其核心在于增强竞争力。根据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将占地区生产总值8%以上。代表、委员们认为,应加快建设具有福建特色、富有发展活力、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

省人大代表、武夷山导游服务管理中心导游杨少勇说,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建议构建文化产业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政策扶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与产业的集中度及集约化经营水平。他认为:“创新,是文化产业抢占市场的内在要求。”

省政协委员、省安监局副局长郭国华说,我省工艺美术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创新研发力量单薄等。他建议,建立一些优势特色项目的省级行业技术中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

“要着力发掘文化资源内涵,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和后发优势。”省人大代表、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许惠玲说,诏安正着力规划建“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议将该项目列入篮球比分直播: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规划。


文化繁荣发展 惠及城乡百姓

“建设文化强省的核心是建设幸福福建。”代表、委员们说,人的福祉才是根本,文化公共服务是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因子之一,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福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省政协委员、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搞文化活动,要实实在在解决文化工作中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对此,省人大代表、南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余明慧喜忧参半。他说:“不少文化馆、群艺馆存在修缮、维护经费和编制不足等情况,建议省财政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同时,适当增加编制和经费,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

省政协委员、省京剧院院长刘作玉认为,文化的目标是塑造灵魂,不是单纯用来赚钱的,要区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我们不仅需要产业,更需要事业。”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单是平台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这让省人大代表、福安市上白石镇姜家山村村委会主任阮培金有了底气。他说,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了,但仍应加大倾斜力度。同时,“三下乡”等文化活动应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令我们信心倍增。”省人大代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党委书记钟秀梅说,青水畲族乡拥有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遗”,但受自身财力、专业人才局限,申报工作困难重重。她建议,由省建设厅牵头,请文化、旅游、党史等部门参加,由青水乡政府负责组织专家组到青水进行一次实地调查。

代表、委员们说,福建文化改革发展具备加速前行的澎湃动力,我们要不断打造文化强省的新优势,推动建设更加优美和谐幸福的福建。

苏树林在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重点解读·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本报记者 周琳 胡斌 整理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大工程”。

◎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名家大师,在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屿、平潭等地择址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和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

◎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十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产业工程”重大项目,抓好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以永定土楼为核心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汀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城冠豸山被列入中国地质公园,长汀店头街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杭被列入“中国山歌之乡”,漳平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这些我市最亮丽的“名片”,正以它的地域特色品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朝产业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客家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为主要产业项目的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不仅是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市第四次党代会适时提出建设“文化龙岩”战略。在今年“两会”中,如何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

张开龙代表认为,要发挥地方优势,彰显地方特色,打造以“世遗”为龙头的永定客家土楼文化产业、以古田会议会址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以志高动漫为龙头的创意科技文化产业等,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拓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

民革龙岩市委集体提案认为,闽西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十分开阔,条件也是日趋成熟。建议尽快出台具有龙岩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度挖掘红色及客家旅游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创设政策平台,打造领军文化企业,建立多元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招商机制,策划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生成落地;规划建设“龙岩文化创意产业园”,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去年,市文化与出版局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对策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尽快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任务中,提到要着力打造闽西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独特优势,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开发一批具有龙岩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客家文化产品;推进志高动漫园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持续实施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工程,形成以古田会议旧址群、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为主的红色文化基地;运用土楼世遗品牌,发挥客家族谱等文化载体作用,加快推进一批客家文化项目。(记者 赵伟 罗姝)